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重,65歲或以上人士在人口比例中不斷增長,是香港社會的大趨勢,也引發個人、家庭,到整體社會中不同層面的問題。政府除了要從經濟和醫療政策上考慮如何支援這群組外,其實高齡人士還面對多方面的壓力。這些壓力來自什麼地方?現時社會對高齡人士的支援是否足夠?政府有什麼政策讓高齡人士活得更快樂? ![]() 預測香港長者人口數據
[註:老年撫養比率 = 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數目相對每千名十五至六十四歲人口的比率] 長者人口 根據推算,長者的人口會由2011年約92萬(佔總人口13%)一直上升,至2041年的254萬(佔總人口的30%)。長者百分比升幅逾一倍。屆時每1000名15至64歲人口將供養497名年滿65歲的長者,比率約是每兩人供養一名長者,比2011年的數據高出2.8倍。這將會加重非長者勞動人口的負擔。 ![]() ![]() ![]() 醫學發達
![]()
![]()
![]()
壽命更長
![]() ![]()
工作年齡更長
![]() ![]()
教育水平更高
![]() ![]()
消費力更高
![]() ![]() ![]()
健康
心理
生活
家庭及人際關係
經濟
![]() ![]() 醫療服務
長者醫療券計劃
生活照顧服務
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
經濟支援
高齡津貼(生果金)
退休保障
強積金
心理健康支援、建立自我價值
長者支援服務隊
![]() 全民退休保障 不少社福界團體要求政府落實不設入息審查的全民退休保障,以稅收和工作人口的供款為長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,當市民到達退休年齡便能無條件地從政府取得相同並固定金額,應付生活開支。安老事務委員會亦支持落實計劃。 長者住宿照顧服務券 繼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進行試驗計劃後,安老事務委員會正積極研究發放長者住宿照顧服務券,鼓勵長者使用私營住宿服務取代輪候公營服務。 長者就業基金 民建聯建議政府設立「長者就業基金」資助企業及機構聘請長者就業,或協助企業進行職務再設計,以改善工作間環境,從而吸納長者再就業。 長者屋 由於部份獨居長者居於沒有電梯的舊區舊樓中,香港集思會一份研究報告建議市建局購入這類長者單位,再以折讓價讓他們終身租住房屋協會或市建局興建的「長者屋」。 ![]()
長期護理保險
交通服務
養老餐上門服務
鄉村長者院舍(Altenwohnung)
![]() 長者生活津貼﹝Old Age Living Allowance﹞是為補助本港65歲或以上有經濟需要的長者而設立的福利計劃。符合入息及資產上限的長者,每月會獲取固定津貼。政府強調計劃的目的是扶貧,與「生果金」的敬老性質不同。有學者認為長者生活津貼是過渡性質,最終應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,確保長者有安穩生活。 人口老化 (ageing population) 指老年人口比例增長速度較其他年齡組別為快,一般以60或65歲為界線。出生率下降而人均壽命比預期長是人口老化的成因。根據香港政府的資料,2033年將逾四分之一的人口超過65歲。這將導致勞動人口比例下降,並增加社會福利和醫療的相關開支。 安老政策(Elderly Policy) 是針對長者需要而制訂的政策,透過提供各類服務以照顧長者及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。政策可包括社會保障、住屋、社區支援、醫療護理、心理、就業、康樂及交通等範疇。由於長者的經濟能力往往隨著退休而下降,故有意見認為,全面及具持續性之退休保障政策更能令長者有尊嚴地安渡晚年。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