播出日期: 2015-11-25 | 學習單元: 今日香港 公共衛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|
片長: 22分鐘 | |
簡介: 七十年代,本地蔬菜曾經佔市場供應量七成;不過,自從中國改革開放,很多本地菜農以低成本到內地開設菜場,再以低廉價錢大量供港,使本地菜農受到重創。時至今日,本港務農人口只有大約四千人,本地菜只佔市場供應量不足百分之二,本地農業可謂走向夕陽。雖然經營困難重重,卻不乏不計較收入與辛勞的從業者,以及有志投身本地有機農業的年輕一代,為本地農業帶來一絲曙光。 |
- 比較兩代務農人士的經營環境
- 探討兩代農夫對本地農業前景的看法
- 探討成為有機農夫所面對的困難及挑戰
- 探討香港農業的發展和困難
- 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對本地農業的影響
持分者 |
人物 |
經歷 / 看法 |
第二代常規菜農夫 |
黃容香 |
|
資深一代常規菜農夫 |
黃容香媽媽 |
|
謝太 |
|
|
資深有機農夫 |
李蓮 |
|
李桂蓮 |
|
|
新一代有機農夫 |
Andy |
|
何敏芝 |
|
|
蔡崇熙 |
|
|
樊海山 |
|
|
資深本地農業從業者 |
洪廷榮 |
|
政府 |
廖季堅 |
|
關注本地農業的民間組織 |
劉海龍 (土地正義聯盟執行委員) |
|
其他資料:
「特區菜」及「常規菜」 |
|
蔬菜產銷合作社 |
|
毒菜事件 |
|
政府農業發展計劃 |
|
- 黃容香認為六、七十年代務農跟現在有甚麼分別?你認同她的觀點嗎?解釋你的答案。
- 簡述「有機菜」及「常規菜」的分別。劉海龍對常規菜的耕種有甚麼看法?
- 試描述節目中三個年輕人與李桂蓮婆婆的農耕合作狀況。你認為這種合作方式有何好處?
- 綜合節目內容,論述各從事農耕的被訪者的不同經營方式及遇到的困難。
- 根據節目內容及就你所知,試闡述政府在推動本地有機農業發展所擔當的角色。
- 有人認為「農夫在香港是沒前途的職業」,你同意嗎?解釋你的答案。
- 通識影片:《視點31 – 復村復耕與永續農業》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video/programme.php?vid=thwe15-0041-seg02 - 集師廣益:對香港新農業政策的回應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blog/ls_blog.php?mode=showThread&id=2527&mother_id=862 - 集師廣益:香港本地農業的出路:評政府「新農業政策」諮詢文件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blog/ls_blog.php?mode=showThread&id=2485&mother_id=862 - 集師廣益:復興香港農業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blog/ls_blog.php?id=1827 - 通識教案:香港有機耕作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environment/ls_environment_33.php - 一日一通識:農地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daily_concepts/index.php?word=584
(01:08) - 黃容香講述接手務農工作及與上一代的分別 |
(03:14) - 現今本地常規菜的銷售及生產情況 |
(04:50) - 香港毒菜事件及引入「信譽農場計劃」 |
(05:55) - 謝太加入「信譽農場」及現今的經營困難 |
(07:55) - 劉海龍指傳統常規菜不應被市場忽視 |
(08:58) - Andy講述成為全職有機農夫的經過及所面對的挑戰 |
(12:27) - 李蓮講述當有機農夫所面對的困難及體驗 |
(15:47) - 三個年輕人成為全職有機農夫的經過和原因 |
(18:30) - 三個年輕人講述務農的困難和堅持 |
(19:32) - 三個年輕人從李婆婆身上學習的東西 |
昔日節目
- 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