播出日期: 2017-04-10 | 學習單元: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今日香港 |
片長: 22分鐘 | |
簡介: 醫院管理局數字指出現時接受公立醫院精神科治療的人數大約有22萬人。狂躁抑鬱症、思覺失調及精神分裂症等,都是不同類别的精神病。到底這些患者有沒有在政府政策下得到適切的照顧?本集訪問了數位精神病患者、精神病康復者、患者家屬,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的人員,了解精神病患者的需要以及現行精神健康政策的不足之處。 |
- 了解精神病患病個案的發病、診治及康復過程
- 了解精神病患者家人支持的重要性
- 分析社區支援對精神病患者的重要性
- 探討社署社區為本的精神復康模式的運作情況及不足之處
- 了解精神病如何影響患者的生活或人生
- 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內心感受
持分者 |
人物 / 組織 |
經歷 / 看法 |
精神病患者/康復者 |
阿華 (40歲,思覺失調病患者) |
|
阿儀 (55歲,精神分裂症患者) |
|
|
黃伯 (精神病康復者) |
|
|
金彩 (抑鬱症康復者) |
|
|
精神病患者家屬 |
Pandora (阿儀的長姊) |
|
精神病患者服務者 |
許龍杰 (精神科專科醫生) |
|
阮淑茵 (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) |
|
|
黃宗保 (新生精神康復會專業服務經理(社區服務)) |
|
|
張婷 (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註冊社工) |
|
其他資料:
精神病患者數據及輪候服務的相關情況 |
|
社會福利署精神復康模式的推行情況 |
|
- 你認為有甚麼因素令阿華不敢告訴別人自己是精神病康復者?
- 根據節目內容,說明政府的以社區為本的精神健康服務的內容,並指出該服務有何不足之處。
- Pandora起初對妹妹阿儀患上精神病有何感受?她的情況反映了甚麼社會現象?
- 根據節目內容,描述金彩走出抑鬱症陰霾的過程,及她所獲得的支援。
- 精神病患者的身份如何影響阿華的人生規劃?
- 試提出及說明兩項能協助精神病康復者重新投入社會的有效措施。
- 通識專題︰精神健康服務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?id=594 - 通識專題:精神健康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?id=70 - 通識教案:都市精神健康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publichealth/ls_publichealth_11.php - 集師廣益:為何韓國精神病問題嚴重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blog/ls_blog.php?mode=showThread&id=2285&mother_id=862 - 一日一通識:思覺失調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daily_concepts/index.php?word=716 - 一日一通識:抑鬱症狀
http://www.liberalstudies.hk/daily_concepts/index.php?word=402
(01:34) - 阿華講述確診思覺失調及接受治療的經歷 |
(03:44) - 阿華指往醫院覆診時間短,缺深層次支援 |
(04:41) - 許龍杰指精神科服務人手不足 |
(05:29) - 社署推行以社區為本的精神復康模式;阮淑茵、黃伯指服務不足 |
(07:32) - 金彩講述患病的情況,及在醫護、社工協助下走出陰霾 |
(10:26) - 阿儀患上精神病及長姊Pandora對她的支持和鼓勵 |
(14:51) - 阿華講述患病帶來的孤獨生活 |
(16:27) - 阿華指患病影響自己求職及人生規劃,但仍有所憧憬 |
(18:30) - 金彩康復後做義工協助患者,亦希望社會可以接納自己 |
(20:22) - 阿華指不敢告訴身邊人自己是精神病康復者 |
昔日節目
- 1
- 2
- 3
- 4
- 5
- 6
- 7